說實在我並沒有真的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完,但我有把前面印度那段看完了,
後面的看的比較快一點。
我想說的是,如果我今天沒有長期出國"唸書"的話,這樣的報導,
我想我應該是看的不痛不癢,而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台灣人也會這樣。
什麼印度人,俄國人,在臺灣能夠碰上了一兩個就了不起了,
碰到的搞不好還只是觀光客之類的。
短期出國"玩"的效果也是有限的,對於競爭力的體驗也許需要長一點的時間。
印度阿三,印度阿三。
台灣人對印度人戲稱他們印度阿三。
台灣看到的印度人是在君悅飯店前面替人拿行李的服務生。
但是在美國可就不只是這麼一回事了。
每天的下班時間,從火車站走出來的,大概有一半的印度人,
每個都是西裝筆挺,手上拎著黑色的筆電包,用很快的腳步走著。
離火車站最近的大型社區成了印度社區,因為很多印度人集中住在那裡,
我想也許這樣離火車站比較近,可以節省很多開車通勤的時間,
而且步行就能到的話,還節省了每個月的火車站租車位的錢。
在美國,印度人的勢力是很強大的,從資訊電子業,到醫生,
印度人賺起錢來可是比美國人還要強勢很多,而且印度人很有種族團結力,
加上我感覺印度人的理財能力應該比老美強,應該也比美國人懂得節省和儲蓄。
所以,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印度阿三就是那樣,
到國外看看,看到底是誰叫誰阿三?
在學校,來來往往的人可多了。
白人,黑人,西班牙裔的人,印度人,中東人,大陸人,韓國人,日本人,俄國人,
法國人,德國人,英國人,還有很多也許我講不出來的。
自從開始上生物的課之後我才更深刻的感受到,尤其是韓國人的可怕。
學校的藥學院(pharmacy school)入學的要求非常的高,
入學後所規定的必修課程也非常的多,相當於是精英中的精英才進的了,
基礎生物,基礎化學,有機化學,這些都是他們的必修課。
和這些人在一起上了一年多的課,深深的感受到競爭力的可怕,
尤其是藥學院裡充斥著華人的面孔。
能夠進藥學院的人們在高中時期幾乎每個都相當於台灣的資優生,
他們上的大多是比普通高中生還要更進階的課程,
有些甚至高中就已經修完某些基礎的大學課程,直接抵學分,大學不用重上了。
跟這些人競爭要擠進那前百分之十的A,壓力真的很大,
因為他們個個都很強悍,對於知識以及自我要求的程度,令人敬畏。
而大陸人,我們CS部門裡,據說一半以上的TA會講中(國大陸)文。
大陸人在學校裡的活躍也是絕對不可小覷的。
我想說的是,這種同儕間的競爭是超越種族以及國界的,
先不要說在國外念書英文會好資源比較多還是怎樣,
這種體驗競爭力的性質,在台灣要感受到,我想是非常困難的。
如果以後的工作是比較不具有國際性的,那可能還好,
但如工作性質是跨國企業或是需要有國際性的交流的,
要想想,人家公司為甚麼要hire你,而不去hire千千萬萬
能力超強的印度人或是大陸人?
如果你想要人家聘用你,你要拿出什麼籌碼跟人家競爭?
跟你一起競爭的很可能都是來自各國的大學生,甚至是碩博士,
是一場菁英與菁英的大對決。
總之,千萬別忘了,
競爭對手並不只是眼前看的到的這些人,
還有更多看不到,和自己不同面孔不同膚色的人。
- Dec 15 Fri 2006 00:15
承下篇的一點感想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