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我熟悉的世界,"認識新朋友"通常是在換了一個班級,參加了新的社團,或是換了一所學校,才比較會發生的事情。 上了高中以後,多了一樣東西叫做"聯誼",不過我所認識的人似乎都認為聯誼這回事好像不怎麼有用。聯誼,高一的時候參加過一次,場面很典型的是兩方的班代想盡辦法炒氣氛,然後叫大家一個個自我介紹,然後玩一些小遊戲之類的。不過80%的結果是氣氛依然很冷...不知道是因為大家害羞呢,還是真的覺得很陌生。 上了大學以後,出現了"抽學伴"這回事。在大一的這一年大家都興致勃勃的抽了很多學伴,也拿了不少的msn或是手機號碼類的聯絡方式。只是....抽學伴的效果似乎也很有限,實際上有主動互相聯絡的學伴們,或許是少之又少。雖然辛苦的公關們總是鼓勵大家"要主動聯絡啊!"...公關門辛苦了。因此到了大一下,或是大二開始,抽學伴這件事也很快的就退火了;公關依然每學期照選,但是實際在辦聯誼或是抽學伴的人卻是很少了。也許是班對開始一對對出現,也許是功課越來越忙,"認識新朋友"這件事情好像已經是生活中的非必需品,甚至是一種奢侈品。 那麼...大學畢業以後呢?大學大概是人生中最後一個,能夠最輕鬆最容易認識新朋友的階段,因為至少大家還有個"班"(在國外,連想要有個"班"都沒有),還能夠一起上課,做同學。不可否認的,朋友有很多都是"同學"的延伸。這樣頻繁的每日相處機會少了,認識新朋友也許就只剩下一條路..."靠人家介紹"。但是靠人家介紹這個方法,又好像滿令人感到不實在的。畢竟很難有機會像同學朝夕相處一樣,彼此的個性都能夠經由親身觀察還有相處來了解,來交換心情。藉由別人介紹而認識的朋友,往往是沒有共同的話題,或是因為不熟又缺乏平日相處的機會,所以那種感覺,和平日一起奮鬥,一起說笑的同學,總是很不一樣的。 也許有人會說,"班級"反而為人際關係設下了界線,因為大家就會只生活在自己的班級裡面。但是...不可否認的...一旦離開了有班級的世界,"朋友"之間好像就少了一份很微妙的聯繫。人與人之間往往就是靠這些微妙的聯繫來相處...同學,同事,鄰居,台北人,高雄人,台灣人,美國人,講中文的,講英文的...而我們最熟悉的,大概就是"同學"這一層關係,這也可以說是最單純的...除了功課上的競爭以外很少有別的利益關係... 也許這就是社會人士與學生的差別。所以學生時代的感情總是最單純,最沒有心機的,包括友情,愛情。也許這就是大人與小孩的差別。在同學的世界裏我們可以不用偽裝自己,因為彼此的利害關係非常的有限,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就打成一片,或者互不往來。但是在現實的社會,一旦牽扯到了利害關係,即使是同事,也都各自有著生存的壓力。在這樣的前提之下,"友情"也許很難再如水一般的清澈。 但我們總會長大的...即使我們並不想...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必須戴上面具,在別人的面前偽裝成別人喜歡的樣子。否則我們會很難生存在這個社會上。也許這是一種訓練自己的生存能力的練習,但也許它就會不知不覺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份。也許我們該慢慢試著去習慣"認識新朋友",以及相處的方式。這或許就是一種"成長"...吧。 "One will find his face had grown to fit that mask." 不知道此時的我,是不是也已經變成這樣了。也許吧,學著圓滑並不是一件壞事,畢竟這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。只是,永遠要記得最真實的自己以及"真誠"。 |
|
全站熱搜